1136章 现在不适合聊天-《外科教父》


    第(2/3)页

    “很希望继续研究下去,要么孩子的亲缘关系有问题,要么我们在遗传病学上的某些基础理论需要修改,很希望是后者,那样我们或许能够发现现有理论的破绽,对现有理论进行改进,或者干脆发现新的遗传学理论。”

    对于这个病例出现的矛盾现象,大家跃跃欲试,还是希望可以彻底弄清楚。

    其实在科研上,这种好奇心与探索激情非常重要,很多创新就是抓住这种细微的异常展开研究,最后取得成果。

    讨论完之后,杨平将研究所讨论的意见告诉神经内科的徐主任,徐主任也支持继续检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虽然现在中枢神经感染症状已经治好,但是癫痫的症状还在,发作频度没有之前高,依然存在,说明引起癫痫症状的原因还没有消除。

    而且徐主任后来又仔细问过童永谦父亲,他经过仔细回忆,癫痫发作在野外淡水拥有之后。这个病史非常重要,直接界定了癫痫与阿米巴原虫感染没有直接关系,另有原因,只不过癫痫与阿米巴原虫正好混在一起,如果不是细心理清楚这些逻辑,很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徐主任找童永谦的父母谈话,他接受了杨平的建议,分别找他们谈话,而不是一起谈话。

    童永谦的父亲同意继续检查,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弄清楚癫痫的原因,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治疗,毕竟孩子只有十四岁,如果现在不弄清楚耽误治疗,以后会追悔莫及。

    但是童永谦的母亲坚决不同意检查,她开始以费用为理由,但是徐主任告知可以免费检查,她说不想再这样折腾下去,也说不出合理的理由,甚至徐主任继续劝她的时候,她生气了,直接指责徐主任乱来,引导他们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实验性的检查。

    通过谈话,徐主任也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再查下去可能真的会出事,她是医生,不是侦探,既然家属不愿意检查,她也只好作罢。

    只是童永谦的病情只弄清楚一半,还有另一半没有弄清楚,会留下隐患,徐主任让他们父母一起签署了知情同意再出院。

    这个特殊的病例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没有继续检查下去,也只弄清楚一半,不免留下一些遗憾,这让神经内科的医生在写个案报告的时候也不得不思考如何描叙这个只获得一半诊断的病例。

    ——

    三博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引起的轰动还没有散去,热度一直很高。

    三博医院只能在网上发布公告,宣称目前这个新的肿瘤治疗方法还没有进入临床实验,具体效果还不得而知,请大家不要过度解读。

    至于论文的个案报道,只是个案报道而已,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且新治疗的副反应等等目前一无所知,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应用还相隔很远。

    公告发布出去后,研究所的电话才慢慢减少。

    远在德国的曼因斯坦教授在杨平的空间理论指导下,他的脊髓损伤研究获得了突破,用小白鼠做实验,在显微镜下,他看到了被锐刀切断的脊髓居然有极少数的断面获得了原细胞填充,极少数神经纤维获得了原细胞修复。

    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如果继续研究下去,如果实验成果可以扩大并重复,曼因斯坦教授很可能获得第二次诺奖,当然这二个诺奖需要与杨平共享,因为他使用了杨平的理论。

    以前曼因斯坦教授的研究一直原地踏步,因为在现有的医学理论框架下,他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成功,后来杨平发表空间导向基因理论,他豁然开朗,终于找到原细胞修复的奥秘所在-——生命的深处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指引特定位置的细胞分化为特定类型,细胞的分裂分化的过程中能够按照预设的空间构型进行搭建。

    这个理论犹如一盏远方的明灯,给曼因斯坦指明方向。

    三更半夜,杨平睡眼朦胧地拿起震动的手机,他担心是急诊手术,很久没有做急诊手术,应急能力还在。

    不过一看是国外的电话,不知道又是哪个咨询K病毒治疗的患者或家属,这段时间他们所有的手机号码都泄露出去,一直不敢开机,最近稍微好点,大家才敢开机。

    杨平直接挂断电话,可是这个电话很执着,挂一次打一次,前前后后杨平挂了十几次,杨平干脆关机。

    “怎么关机了?”

    德国的曼因斯坦教授一脸的懵逼,他在实验室里来回走动,双手握着拳头,实在太激动。

    哪怕几条神经纤维的修复,这也是零的突破,现在是几条,以后可能是无数条。

    “不行,一定要打通电话!”
    第(2/3)页